历史沿革
发展阶段
经济收入
人才队伍
综合实力
领导关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发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起步,新生的工程咨询行业应运而生。为了推动北京市工业领域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外资合资公司等项目评估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服务政府决策,1984年11月24日,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签发了《关于成立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请示报告的批复》。批复同意成立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业务受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指导,行政上由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1985年1月5日,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正式工商注册成立,首任总经理赵雨峰。2003年,北京国际咨询公司全部资产划入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受北京市国资委监管。
公司成立之初,员工人数不足20人,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市各工业局、相关科研院所。主要业务是为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技改处、外资处、科技处等处室服务,承担为全市工业技改、外资引进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论证工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逐步发展,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顺应市场形势,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延伸业务链条,业务范围从单一的项目评估论证发展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产品规划、技改规划、布局规划等多业务格局。
。
“十五”、“十一五”期间,伴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北京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实现腾飞,形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规划课题三大业务板块。
2012年,在三大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公司新增了招标代理、项目管理和项目全过程服务。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向多元化转变,服务链条向以课题研究为代表的前端和以招投标为代表的后端延伸,以规划课题为引领的全产业链、集成式咨询服务模式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咨询业务的全链条覆盖。
公司成立之处的几年,年经营收入不足百万。近十年来,公司经营收入连年上新台阶,2011-2014年,收入年均递增34%,2014年首次突破亿元。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逐年扩大,已成为政府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谋和智囊。

公司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倡导包容、开放、民主的用人、育人机制。目前公司有员工170余人,主要为工程技术、经济、财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类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中高级职称人数占80%。此外,公司还聚集了一批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等不同层面的专家资源库,实现了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共享和在业务上的相互支撑。
经过30年的历练积淀,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已成为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业务范围涵盖电子信息、通信、软件、集成电路、机电设备、汽车、机械、医药、纺织、食品、冶金、化工、城建、市政、建材、环保、节能等“全产业”的广阔领域。公司持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颁发的综合甲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会员、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单位 、是北京市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单位,成为了北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发展和工程咨询服务机构。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先后得到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市长王岐山同志、副市长刘海燕、陆昊、苟仲文、张工等领导同志的指导和视察工作。
